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1660)
- Jan 06 Fri 2023 00:54
大葉大學接軌國際 英語系李嘉浚攻讀雙聯學位
- Jan 05 Thu 2023 00:44
夢幻饗宴/遠雄海洋公園20週年慶典 全新視覺形象磅礴登場
- Jan 04 Wed 2023 00:52
壞膽固醇超標怎麼辦?心臟名醫教你「做1件事」延緩血管老化速度
大家應該都知道,膽固醇過高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,因此體檢報告中的「膽固醇含量」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,但你知道膽固醇還有好壞之分嗎?心臟內科醫師表示,壞膽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,因黏稠、流動性慢,會累積黏附在血管壁上而造成血管硬化現象,但只要控制得當,就能避免後患。
- Jan 03 Tue 2023 00:59
骨折術後「癒合關鍵」靠身體傳送營養!中醫「1招」助長骨長肉
62歲的王伯伯,長期都依靠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,有一天剛運動完,一不註意被一輛機車撞上,右腳大腿、小腿都骨折,被救護車送去醫院。但因為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因素,使平常身體就不太好的他,術後的恢復狀況也不是很順利。
- Jan 02 Mon 2023 00:36
冬季中醫保暖秘方》教你暖暖包貼「這些穴道」身體補元陽又暖身
冬天好冷,這種時候男友或女友的存在就顯得非常重要了。但如果另一半不在身邊,或根本沒有另一半,你可能得另尋出路,靠圍巾、手套、暖暖包度過寒冷冬天!中醫師指出,常有民眾易在冬天手腳冰冷,建議可用暖暖包貼在身體穴位保暖,以下中醫教你防寒必備小知識一次看。
京都堂中醫診所林巧薇在臉書粉絲頁上表示,外出想做好保暖準備,除了戴好毛帽、圍巾、口罩、手套、暖暖包之外,提醒身體有「5個部位」千萬別受寒。另外,可以把暖暖包放在穴道上,不僅保暖更能補充身體元陽、火氣。
- Jan 01 Sun 2023 00:50
腳踏墊上那袋是什麼?! 男子裝傻回 :「哇母災喔」!
- Jan 01 Sun 2023 00:30
南山人壽獨董卓俊雄55歲逝世》臺大心臟科醫師:若周遭有人心肌梗塞發作可以「這樣協助」
- Dec 31 Sat 2022 00:56
胰臟癌發生率快速增長 複方組合化療接力攻克癌王
- Dec 30 Fri 2022 17:36
防新變種入侵 美要求中港澳旅客搭機前2日篩檢
(中央社記者徐薇婷華盛頓28日專電)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(CDC)今天宣佈,為防範新變種入侵,加上考量中國疫情資訊欠缺且不透明,5日起來自中港澳旅客一律須出示搭機前2日內陰性證明。
為因應中國COVID-19(2019冠狀病毒疾病)疫情爆發,美國CDC今天下午宣佈,自美東時間1月5日淩晨0時1分起,所有來自中國、香港或澳門的2歲以上旅客,皆須出示搭機前2日內陰性篩檢證明。
- Dec 30 Fri 2022 00:40
兩岸藝術家共繪泰山作品展 10月2日在臺開展
- Dec 28 Wed 2022 18:48
推動補助貧血、糖尿病篩檢 產婦守護神黃閔照:「讓產婦得到最好照顧」
黃閔照推動不責難生產事故救濟制度,改善醫病關係、婦產科空巢現象,並讓產婦生產更有保障;此外,他也推動產檢補助納入貧血、糖尿病篩檢,減少妊娠併發症,守護產婦健康。
採訪這天,黃閔照一如往常行程滿檔,一結束醫策會的會議,立刻笑容滿面地迎接記者,絲毫沒有顯露出疲憊,其實此時已接近傍晚,採訪結束後也還有許多工作正等著他。
- Dec 28 Wed 2022 00:36
令人無言的爆紅事物 第一名是大家愛的...
- Dec 26 Mon 2022 00:06
不只臺積電?郭臺銘再讚「這產業」護國神山!
- Dec 25 Sun 2022 16:13
香蕉「加一樣」功效變大!健腦增強記憶力、保持血管彈性 還能消除慢性疲勞
- Dec 24 Sat 2022 00:23
第3波疫情估過年達高峰 專家:確診數低於前2波
過去兩周來本土疫情持續升溫,指揮中心公佈的個案也呈現上升狀況,引發新一波疫情再起的擔憂。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今(7日)於《FOCUS世界新聞》中,接受主持人譚伊倫線上訪問表示「臺灣第一波疫情是4月至8月20日以BA.2變異株為主的社區傳播,約有500萬人確診,最高點落在5月27日的94808人。8月20日後的第二波疫情是以BA.5為主的社區傳播,這波疫情有300多萬人感染,最高點落在54974人。到了12月10日又出現轉折,疫情較前一周出現7%至8%的增幅,代表第三波疫情正在竄升,但從第一波高點9萬多人、第二波5萬多人來看,第三波疫情的確診個案數不會超過前兩波,我推估接下來的疫情最高點會落在過年前後,確診個案數則大概3到3.5萬例,疫情會越來越進入可控之中。」
洪子仁補充「臺灣絕大多數民眾都已經經歷過感染,或是也完整接種疫苗了,我們的整體防疫強度正增強當中。即使疫情正在發展,接下來的最高點也不會超越前兩波疫情,民眾不需要過度恐慌。只是65歲以上長者與5歲以下幼童還是要特別留心,尤其65歲以上長者如果有共病或慢性病的都屬於脆弱族群,要盡量減少出門,避免被感染,只要長者和幼童做好保護,第三波疫情將能更順利度過。」
- Dec 24 Sat 2022 00:09
中鋼公司攜手中山大學 AIR HoPE 產學研發中心研究成果發表會
- Dec 23 Fri 2022 00:39
一樣都是醋!「白醋vs烏醋」哪個健康?醫揭曉答案 光鈉含量就差20倍
- Dec 23 Fri 2022 00:29
桃市8人酒駕拒繳罰鍰 桃園分署查封名下房屋
- Dec 22 Thu 2022 00:42
土城醫院手作薑餅屋 打擊流感及早做好防護
- Dec 22 Thu 2022 00:21
生肉買回家別用清水洗!小心嘔吐、腹瀉還致命 專家教正確做法